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的“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,着力讲好党的故事、革命的故事、英雄的故事,厚植爱党、爱国、爱社会主义的情感,让红色基因、革命薪火代代传承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70net永乐高“红色薪火”理论宣讲团特推出“聆听铁人故事”理论宣讲栏目,旨在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艰苦创业、接力奋斗的精神;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敢于善于转化发展条件的精神;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讲求科学、“三老四严”的科学求是精神;让数科学子继续大力弘扬大庆人胸怀全局、为国争光、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。
宣讲人

2021级数学四班吴仪
难忘“四•一九”
会战初期,人们受“大跃进”的影响,工作重速度、轻质量。会战领导多次批评和提醒,但施工中不注意质量的问题还是时有发生。1961年1月到3月份,共钻井23口,其中,有4口误射孔,5口固井质量不合格,4口井底冲洗不干净,5口油层浸泡时间过长。当时,王进喜领导的1205标杆钻井队,也打了一口斜度超过三度半的井。作为总指挥的康世恩,再也不能沉默了,他横下一条心,非把干部职工“马虎凑合不在乎”的坏作风整顿过来不可。
4月19日,会战工委根据钻井前线普遍出现的质量问题。在群英村油建礼堂召开了上千人参加的反事故大会。会上,康世恩副部长对钻井质量提出了严肃批评,并点着发生质量问题的那些单位领导的名字,说他们是:“抬着棺材进坟墓。”同时指出:“……地面工程的绝大多数是隐藏在地下,使用的年限要达二三十年甚至更久,还要经受高压、高温和酸碱腐蚀的考验。因此,全体职工一定要牢固树立严字当头,好字第一,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思想。要有一股干一件事就要干好,干不好就要推倒重来的作风。这一点从今天做起,首先决定将这一口井斜超过3度半的油井报废。重新在旁边打一口高质量的新井。”接着,康世恩一连向钻井指挥部领导鞠了三个躬,希望他们把队伍带到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轨道上来。这三个躬,鞠得钻井指挥部领导满头冒汗,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。
这时,已担任了大队长的王进喜从工地赶到会场。刚到礼堂门口。有个工人就对他说:“赶快趴下!”“趴下干什么?”王进喜不解地问。“领导正批评我们呢!”那个工人说。王进喜一听,心里十分难过,他说:“披红戴花的时候,你们推着我上台,这回挨批评了,就叫我悄悄趴下当狗熊。”说完就直接走上主席台,坐在钻井指挥部领导身边陪着挨批。
在京主持工作的余秋里部长获悉后,严肃地指出:“这口井斜度超过3度半,如果在1958年,还可以算是好井。可现在不行,井斜超过设计标准,原油采收率和油井寿命都可能受影响。克拉玛依和玉门就是吃了这个亏。填!这口井一定要填起来!”
填井,这对于全国石油战线红旗单位的1205钻井队,是多么大的耻辱。为了使全队牢记这一惨痛的教训,王进喜回到井队,亲自带领全队把这口不合格的井填起来。有的同志说:“填了这口井,就给标杆队的队史写下了耻辱的一页。”王进喜用严峻的目光扫视大家,沉重地说:“没有这一页,队史就是假的。这一页不但要记录在队史上,还要刻在每个人的心里,让后人都知道,我们填掉的不单是一口废井。而是填掉了低水平、老毛病和坏作风。”“同志们,填井!”全队职工个个噙着泪水,跟着老队长背着水泥,一袋一袋地往井里填,直到把井填满。
从此,不仅钻井指挥部就是油田所有工种都树立起了“好字当头,质量第一”的思想,为革命干保险活,为油田质量负责一辈子的事儿层出不穷。
宣讲人

2021级数学三班刘琳
一切为了生产
1961年5月16日,在会战指挥部生产办公室组建会议上,张文彬主持会议并讲话,确立了生产办公室工作的指导方针。他说:“企业的一切工作必须从生产出发,一线二线三线和三套班子保生产,一切为了前线打胜仗。全局的工作必须以生产为中心。因此,调度部门必须加强,否则就抓不好生产这个中心。”
会议就办公室人员配备、机构设置、工作程序以及上下左右关系等进行了研究,讨论了每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。宋振明说:“根据刚才张局长的讲话精神和一年来的会战实践,我觉得生产办公室的工作可以概括成四句话,第一句话是:一个屁股,就是要死死地抓住生产不放,坐在生产上雷打不动;第二句话是:四个轮子,就是生产任务布置下去以后,要坚持坐车下去检查,督促落实;第三句话是:早晚两炷香,就是早晨的生产调度会、晚上的生产办公会,每天必开;第四句话是:一把刀子,就是检查工作要善于发现问题,解剖问题,敢于动手术解决问题。”
“好,就这四句话。”张文彬赞同地说,“一个屁股雷打不动,坐在生产上;四个轮子到处检查,了解情况,狠抓落实;早晚两炷香例会制度,听取汇报,下达命令;一把刀子解决问题。这些制度必须坚持下去。”
“我们是管生产的干部”,宋振明接着说,“管生产的干部必须时刻了解不断变化的生产情况,要有魄力,说话嗷嗷
叫,走路带小跑。像总调度长郑浩,有人说他千里眼顺风耳,猴子屁股辣椒嘴,我看管生产就是要这样的干部,要这样的作风。”
那时候最累的是干部。从上到下,从部长到井队长,24小时盯着生产,指挥生产。张文彬、宋振明每天坐一台嘎斯69车跑现场,回来还要开会。张文彬常常由于睡眠不足,眼中布满血丝。开会时,也常常看到他和宋振明坐在余秋里、康世恩对面,瞪着眼睛打瞌睡。下基层坐在车子里也打瞌睡,道路不平,颠颠簸簸的,他们照样可以小睡一会儿,司机不忍心,就把车子开慢一些,车子一慢他们却醒了,以为到达了目的地。
宣讲人

2020级数学一班金忠雪
三年自然灾害,迫使许多灾区和贫困地区的职工家属扶老携幼来大庆,投奔亲人,使粮食和住房的困难雪上加霜。
此时,家属问题不解决,会战队伍就难以稳定,会战任务也很难完成。于是会战领导小组决定组织家属参加生产劳动。1962年的春天,大庆油田的第一个家属生产队诞生了。当时,很多家属都报了名,最后确定薛桂芳、吕以连、王秀敏、杨学春、丛桂荣五人第一批去八一新村开荒种地。
1962年四月的一天,薛桂芳等五人背着行李、粮食,领着一个不满四岁的孩子,扛着铁锹出发了。茫茫草原草深无路,她们深一脚浅一脚,一步步地向前挪,大半天过去,才到达八一新村。而这里只有钻井队扔下的破房架子,没有房盖、四面没有墙。五个人没有多说,开始盖房。没有房盖,她们从附近的副业队借来一块帆布,把房顶和四周都盖上;没有床,到很远的地方抱些干草来铺在地上,搭起了地铺。晚上,经过了一天的劳累,几个人又困又乏,但又不敢睡觉,因为那时荒原上经常有野狼出没。为了能让大家睡个安稳觉,薛桂芳便把四把铁锹插在门口,一把铁锹枕在头下,说:“你们就放心睡吧,我给你们放哨。”第二天,天刚亮,她们就扛着铁锹,领着孩子下地了。
四月的荒原,白天化冻,夜晚结冰,草根盘结,一锹下去,划破一层地皮,不使出全身力气根本挖不动,从早到晚苦干11个多小时,才挖了一亩地。铁锹越磨越薄,五姐妹手上的血泡越打越多,旧血泡刚刚磨破,流出鲜红的血,可没过两天新血泡又打了起来,原本纤细的手生出了老茧。饿了,五姐妹就啃上几口硬邦邦的苞米面饼子,渴了,就咕噜咕噜地喝上一阵子凉水。
她们边学边干而且越干越熟练。短短几天时间,她们就种了16亩地,到秋天收了1750千克粮食。后来,这里成为家属开荒种地的基地,取名“创业庄”。她们这种壮举也被誉为“五把铁锹闹革命”。